近日,财政部、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拟于2023—2025年分3批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旨在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小企业的特点
当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存在着诸多短板,他们有着显著的特点:
1、变化大、对灵活性要求很高。
大多依附大工厂,作为供应商需要不断满足上游变化,所处市场变化极快,对快速响应需求能力要求高,小B企业半年一次转型情况并不少见。这一点在服装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中国跨境电商巨头SHEIN为例,其供应链企业规模一般为百人左右的工厂,小批量测试市场,成为爆款后大批量生产模式。
在此背景下,能力优,可能让一个小微企业从十几人的工厂两年内快速成长为几百人的中型企业,相对应地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业务规模都会改变。
2、技术逻辑最简单,门槛相对低。
中小企业不像G端,大包大揽,不像大B端,技术壁垒高,也不像C端,可一招打天下,但中小企业的技术逻辑最简单,小企业不需要大而全的一揽子方案,而是精准、标准化、菜单化的转型方案。
工业互联网会重构产业生态,往往从低端制造业开始、从区域经济开始,创新往往发生在技术难度最低、价值最大的地方。
重体验、重成本,方案要简单好用,要灵活感知用户需求并快速迭代,而技术门槛并不高,同时满足这些特性,需要创新技术落地方式、付费模式,降低落地成本,完善客户体验,而方案简单易上手,也就易大规模推广,无数创新将由此诞生。
中小企业身上具备一种时代普惠效应。中小微企业需求碎片化、分布零散、体量小、营收小,但数量多、范围广,如毛细血管般的市场,强大的规模累积效应,正成为工业互联网走上台前的重要砝码。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的,是国家政策之外的市场驱动力量。
当市场驱动成为主导时,各种移动工业应用,无穷无尽的创新和服务也将随之喷涌。
但在数字化、智能化上,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数字化水平仍然较低。7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步探索阶段,12%企业处于应用践行阶段,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仅占9%。
“四不问题”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表现,但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四不”问题:“不愿、不能、不会、不敢”。
不愿转
一、认知缺乏。工业数字化有两个核心:资产数字化、数据资产化。无论是将资产进行数字化整合,还是将数据视为生产资料,都是目前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缺乏的意识,不理解数据的问题尤为突出。“设备为什么要装传感器,为什么现在是这个解决方案,下阶段又换了重点?他们对数据运用,也许完全没概念。”王梓俊说。
二、业务惯性。不是不明白转型升级的好处,但眼下,没必要。中国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于过去几十年的粗放模式,不少中小企业的老板销售思维占主导,而非制造思维。提到增长,企业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加投资、扩厂房、招劳工。
不能转、不会转
没资金、没技术、没人才,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中小企业做数字化转型,首先面临一个难题,企业自动化基础薄弱,按照传统的数字化转型做法需要对设备进行改造,这些硬件性的改造投入会非常大。转型成本大、周期长、门槛高,这些问题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
当下很多工厂,基础设施如IT系统、OT系统老旧,可能连最基本的信息化都还未完成,在最基础的数据采集环节,没有自动化、标准化为前提,工业大数据的流线化制造、工业管理预测等推进极为困难。
工业互联网的风,的确吹得一些企业燥热,也有基础稍好的跃跃欲试。只是有的要么因焦虑贸然跟风,要么被推着往前走。但数字化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投资和引入,不仅仅是试点个项目,解决个别痛点,更重要的是能力的获得。但大多数企业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有企业投入了资金接入了工业互联网,但一年半载后就没了就没用了,投入的资金也打了水漂。结果就是数据价值得不到挖掘,平台优化边际效益和节约成本的意义也未能体现。
不敢转
业内有不少大型企业的成功案例,但即使同行业,基本盘各异,大户人家的那一套,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
没有参照物,率先下池塘,谁也不知道里面是大鱼还是玻璃渣,大概是不少中小企业的心声。
而且,数字化转型改造,不仅需要预先投入,且短期难有产出。以数据价值为例,其往往是一个“事后诸葛亮”的过程。
工业互联网项目效益周期短则3年,长则5年,这难以匹配中小企业1-2年的商业规划周期。
期望中的降本增效,不确定性太大,没钱没技术的小企业,舍不得做“无用功”,也经不起折腾。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数字化转型风险较大,中小企业难以承担转型风险,另一方面则是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能力较为薄弱,数字化转型相对困难。此外,由于中小企业普遍资产规模小,容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转型资金不足也是制约其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一大因素。因此,如何让中小企业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关键。
图片
总体来看,为了切实解决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通知》明确,2023年先选择30个左右城市开展试点工作,以后年度根据实施情况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给予定额奖励,其中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兵团奖补资金总额不超过1.5亿元,其他地级市、直辖市所辖区县奖补资金总额不超过1亿元。
三种模式平台
工业互联网应用中小企业如何形成快速模版化?根据不同市场主体和特性,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平台。
一、以龙头企业为主,建设链主型网络化制造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
二、以区域为主,建设产业大脑/工业大脑模式的产业链协同和共享平台。比如,浙江某个地区以紧固件生产为主,围绕区县一级范围建设中小企业共享的质检中心和质量追溯体系。
三、以垂直行业为主,建设行业云平台+政府+服务商模式的平台。
中小企业聚集的区域或产业,工业软件服务商逐渐长成了小的垂直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些服务商大多深耕某行业二十年,早期能解决企业问题,规模不大,缺乏人力、财力投入数字技术。为传统行业小平台提供操作系统底座,满足其扩展性不足问题,最终赋能中小企业。
各行业头部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分散,但中小企业存在产业区域化聚集的特点,比如某城市的区县产业可能大都为汽配、化妆品、箱包等,生产相同产品,其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类似,数字化需求比较类似。
中小企业所需功能相对简单,通过通用化方案+定制化模块/可选菜单。以片区为单位,大量摸底调研,交叉求证来挖掘共性需求、基础功能。行业共性+快速标准化的实施方式,是该模式可以真正落地的核心。
这一模式其实是业内共识。
也有企业不求大而全,只图精求专。基于技术基因,扎根一处,每一步稳扎稳打,向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看齐。通用型工业互联网企业积累和沉淀,丰富解决方案,垂类工业互联网企业向深、向专,修独门绝技。细分应用类企业以通用型SaaS产品为主,其标准化程度高,在客户数、收入规模上更容易形成规模。
这类产品对应的是企业的普遍需求,产品通用程度高,部署周期短,可在客户处快速上线。
当然,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如此简单。成本因素、产品标准化程度、使用体验都很重要,要低成本、易实施、低门槛,适合大规模推广。
工业企业用户侧,需要消费习惯的改变。
从对产品和服务是一次性买断,到年费、订阅模式,从坚持私有化部署到接受线上模式,都是规模化的所需的条件。立法层面,数据交易、数据共享、数据溯源、数据安全、数据确权的法律问题和技术手段的完善。
让工业互联网的价值真正普惠中小企业,而这需要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平台层面共同推动。
暂无数据